民航标准网
ICS DB51 备案号:28180-2010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 51/T 1090—2010 高原鼠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Technical rules for investigation and forecast of plateau pika 2010 - 06 - 01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0 - 07 - 01 实施 发 布 DB/T 1090-2010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术语和定义 ........................................................................ 1 3 调查 .............................................................................. 2 4 数据分析 .......................................................................... 3 5 预测 .............................................................................. 5 6 预报 .............................................................................. 6 7 数据管理 ..........................................................................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 高原鼠兔调查登记表 ..............................................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 高原鼠兔种群调查登记表 .......................................... 9 DB/T 1090-2010 前 言 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甘孜州草原工作站、阿坝州草原工作站、凉山州草原工作 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东海、周俗、唐川江、张新跃、张绪校、阮芳泽、侯众、谢红旗、陈涛、刘 勇、杨廷勇。 DB51/T 1090—2010 高原鼠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预测预报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高原鼠兔预测预报,也适用于藏鼠兔预测预报。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观测区investigation areas 在高原鼠兔栖息的典型地段设立的用于获取其空间分布和危害等情况的调查区域。 2.2 样方sites 用于调查鼠类种群变化及环境情况而随机设置的一定面积的调查区域。 2.3 堵洞开洞法plugging hole openings france 通过将一定面积内的鼠洞洞口全部堵住,标记计数,24h后,计录被鼠类盗开的洞口数,以确定鼠 密度的一种调查方法。 2.4 有效洞口effective hole 有鼠类活动的洞口,一般采用堵洞开洞法进行确认。 2.5 洞口系数 hole coefficient 单位面积内鼠只数和洞口的比率。 2.6 有效洞口系数coefficient of effective hole 单位面积内鼠只数和有效洞口的比率。 2.7 胴体重carcass body mass 去掉心脏、肺、肠、胃、肾、膀胱等内脏器官后的鼠体的重量。 2.8 预测模型model of predicting DB51/T 1090—2010 根据高原鼠兔种群变化与种群内因或外部环境变量长期累积的联系、依存、变化和运动关系,为预 测高原鼠兔未来发生趋势而建立的某一类型数学方程。可分为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预 测模型,模糊聚类预测模型等。 3 调查 3.1 观测区设置 3.1.1 设置要求 观测区应综合考虑植被、地形等因素,设置在交通方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位置相对稳定并具 有代表性的高原鼠兔发生的典型草原区,其范围应满足长期取样的需要,穿越调查区主要的地貌单元和 草原类型,并有垂直地带差异。 3.1.2 设置数量 以县为单位进行调查时,每个县观测区设置数量应≥3个。 3.1.3 设置面积 2 观测区面积应≥50hm /个,农牧交错带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调整。 3.2 样方设置 3.2.1 设置要求 设在观测区内,交通方便,距居民点应>300m,以圆形、方形或条带形为宜。 3.2.2 设置数量 一个观测区内样方设置数量应≥3个,设置数量严重发生区>轻度发生区。 3.2.3 设置面积 2 2 2 样方面积应为0.25hm /个、0.5hm /个或1hm /个。 3.3 调查时间 应在高原鼠兔越冬前、繁殖期、越冬后3个时期进行调查。 3.3.1 越冬前调查 应在9月下旬~10月上旬。 3.3.2 繁殖期调查 应在8月上中旬。 3.3.3 越冬后调查 应在4月中旬~5月中旬。 3.4 3.4.1 素。 调查内容 高原鼠兔栖息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坡向、土壤、植被、气候、天敌、动物疫病等外部因 DB51/T 1090—2010 3.4.2 高原鼠兔种群特征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种群数量、年龄结构、雌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出 生率、死亡率等。 3.4.3 高原鼠兔对土壤、植被的破坏情况、食性食量等。 3.5 调查方法 3.5.1 外部环境 通过路线调查、样方调查、群众走访、资料查阅等方法获取影响种群的外部环境因素。 3.5.2 种群调查 3.5.2.1 计洞口数法 统计一定面积或路线上鼠洞洞口数量,计算鼠类相对密度。在观测区内随机设置样方,采用堵洞开 洞法调查有效洞口数量,并结合洞口系数计算鼠密度,统计时应辨明不同鼠类的洞口。 3.5.2.2 样方捕尽法 在样方内所有洞口布设捕鼠器(同一洞系的洞口超过样方边界也应布设捕鼠器),连续捕打3天。 每天至少检查3次,及时收集捕获的鼠只,并重新放置捕鼠器,将捕获的鼠及时登记测量。 3.5.2.3 测量与解剖 通过捕捉鼠只进行观测解剖,获取鼠种、性别、毛色、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长、 睾丸下降情况、乳头、胃容物、体内寄生虫、睾丸大小、怀孕状况等数据。每个观测区捕捉鼠只数≥30 只。 4 数据分析 4.1 有效洞口密度 根据堵洞开洞法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 m= n n i =1 i =1 ∑h / ∑a ………………………………(1) 式中: m D —— 平均有效洞口密度,个/hm2; h —— 有效洞口数量,个; a —— 样方面积,hm2。 4.2 洞口系数 d= n n i =1 i =1 ∑c / ∑h 式中: d —— 洞口系数(或有效洞口系数); c —— 样方内捕获的高原鼠兔数量,只; ………………………………(2) DB51/T 1090—2010 h —— 洞口数量(或有效洞口数量),个。 4.3 繁殖特性 4.3.1 怀孕率 r= n ×100 f ………………………………(3) 式中: rd —— 怀孕率,%; n —— 怀孕母鼠(含怀孕和具子宫斑母鼠)数量,只; f —— 不含幼鼠的雌鼠总数,只。 4.3.2 平均胎仔数 e t= t f ………………………………(4) 式中: e ta —— 平均胎仔数,只; t —— 雌鼠胚胎(含子宫斑)总数,只; f —— 参加繁殖的雌鼠总数,只。 4.3.3 死亡率 m=(1- w−s )×100 ………………………………(5) w 式中: m —— 死亡率; w —— 越冬前样方内捕尽的鼠总数,只; s —— 越冬后样方内捕尽的鼠总数,只。 4.4 年龄结构 依据高原鼠兔胴体重、臼齿磨损程度或颞骨骨缝愈合程度进行年龄判断和统计,样方内捕鼠总数中 各年龄段的构成情况为年龄结构。 r= 式中: r —— 某一年龄段鼠只数所占比例; g —— 某一年龄段的鼠只数,只; n —— 样方内捕尽的鼠总数,只。 g ×100 n ………………………………(6) DB51/T 1090—2010 5 预测 5.1 发生期 高原鼠兔为全年活动危害种类,发生期可不作预测。 5.2 模型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预测采用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即有效基数预测法,预测时应综合考虑繁殖、 死亡、迁徙等因素。 p=γ×p0+p0×f/(f+m)×b×e×s ………………………………(7) 式中: p —— 当年夏末秋初预测发生量; γ——因寿命因子损失后的理论存留率; p0 —— 越冬后存留基数; f —— 雌鼠总数; m —— 雄鼠总数; f/(f+m) ——雌鼠比例; b—— 怀孕率,平均为 87.5%; e —— 平均胎仔数,为 3~4 只; s —— 成活率,平均为 75%。 5.3 危害程度 用采食量测算法或样方对照法进行估测。 5.3.1 采食量测算法 在危害轻度的情况下,可将采食总量视为危害损失。 q=c×m×d×t ………………………………(8) 式中: q —— 牧草鲜草损失量,kg; c —— 日食量,高原鼠兔为 77.3g/天(鲜草) ; m—— 危害面积,hm2; d —— 鼠密度,只/hm2; t —— 危害时间,按 365 天计算。 5.3.2 样方对照法 在危害中度及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同类草原发生区与非发生区牧草产量的对照求得危害损失。发生 区、非发生区测产样方数各≥30个。 q=m×(∑x1/n1-∑x2/n2 ) ………………………………(9) DB51/T 1090—2010 式中: q —— 牧草损失量,kg; m —— 危害面积,hm2; x1 —— 非发生区单位面积产草量,kg/hm2; x2 —— 发生区单位面积产草量,kg/hm

pdf文档 DB51-T 1090-2010 高原鼠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1090-2010 高原鼠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1090-2010 高原鼠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1090-2010 高原鼠兔预测预报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8 06:04:17上传分享
友情链接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