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标准网
ICS67.250 G 85 团 体 标 准 T/CST 3—2020 食品用发热包 HeatingbagforFoods 2020 -08 - 05 发布 2020 - 09 -05 实施 重庆标准化协会 发 布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I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金羚羊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重庆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重庆羊羊羊食品有 限公司、江苏金羚羊食品有限公司、江苏群瑞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金羚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蔡红亮、范荣妹、李世玲、鹿思静、王松、牟身梭、伍迎庆、陆阳、周洪刚、 邱克斌、张旻旻、张锐。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1食品用发热包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食品用发热包的术语和定义、原材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 运输、贮存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食品用发热包(简称发热包)的生产、检验和销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188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钠 GB 188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氢钠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 5009.18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铝的测定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 306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氧化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食品用发热包 在规定时间内,能与一定量的冷水发生反应,产生水蒸气生成的热量,可将相应的食品加热到所需 要的温度,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定型包装产品。 4 原材料 4.1 碳酸钠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2应符合GB 1886.1的规定。 4.2 碳酸氢钠 应符合GB 1886.2的规定。 4.3 氧化钙 应符合GB 30614的规定。 4.4 其他材料 应符合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 5 技术要求 5.1 感官指标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 感官要求 项 目 要 求 气味 无异味 组织形态 粉末或颗粒状,无结块 外观 包装完整,封口严密,无破损,无漏粉,表面无污渍和异物 杂质 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杂质 5.2 性能指标 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性能指标 项 目 要 求 启动时间, S 25-120 特性温度a,℃ ≥ 70 10分钟时温度,℃ ≥ 70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315分钟时温度,℃ ≥ 70 跌落性能 1米高度跌落,无粉尘渗出 发热后包装完整性 无破包、无溢粉现象 外包装密封性 外包装完整的单个包装,完全浸没水中,静置 5分钟,包装无浸水现 象,内容物发热包表面干燥,无水迹。 a特性温度是指该发热包加入自身重量 10倍的水反应过程中水的最高温度。 5.3 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 3 理化指标 项 目 要 求 铝(以Al计),质量分数 ,(mg/L)≤ 0.2 砷(以As计),质量分数 ,(mg/L)≤ 0.01 铅(以Pb计),质量分数 ,(mg/L)≤ 0.01 镉(以Cd计),质量分数 ,(mg/L)≤ 0.005 汞(以Hg计),质量分数 ,(mg/L)≤ 0.001 5.4 净含量 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 6 检验方法 6.1 感官 取适量样品置入白瓷盘中,在充足的自然光下目测色泽、组织形态/性状、嗅其气味。 6.2 性能指标 按附录 A 规定的方法测定。 6.3 理化指标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46.3.1 取样原则 在室温环境下,发热包与自身重量3~10倍的水(符合GB/T6682中分析实验用水一级水规格)发生 反应,产生的蒸气通过冷凝装置回收,收集到满足检测需求量的冷凝水,冷却到室温后进行理化检测。 6.3.2 铝 按GB 5009.182规定的方法测定。 6.3.3 砷 按GB 5009.11规定的方法测定。 6.3.4 铅 按GB 5009.12规定的方法测定。 6.3.5 镉 按GB 5009.15规定的方法测定。 6.3.6 汞 按GB 5009.17规定的方法测定。 6.4 净含量偏差 按 JJF 1070规定的方法检测整体发热包。 7 检验规则 7.1 组批 以同一配料、同一品种、同一班次生产的产品为一批。 7.2 抽样方法和数量 以随机取样法抽取样品,抽样数量满足检验需求。 7.3 检验 7.3.1 出厂检验 7.3.1.1 产品出厂前应逐批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7.3.1.2 出厂检验项目:感官、启动时间、特性温度、10 分钟时温度、15 分钟时温度、发热后包装完 整性、跌落性能、净含量。 7.3.2 型式检验 7.3.2.1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型式检验,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亦应进行型式检验。 a) 停产半年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b) 原料或工艺出现大的变化时; c)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5d)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进行抽查时。 7.3.2.2 型式检验项目:本文件中第 5 章的全部项目。 7.4 判定规则 7.4.1 出厂检验判定与复检 7.4.1.1 全部符合 7.3.1.2 规定的项目,判为合格产品。 7.4.1.2 出厂检验项目有一项不符合本文件,可以从同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检,复检后仍不符合本文 件的规定,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7.4.2 型式检验判定与复检 7.4.2.1 型式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判为合格品。 7.4.2.2 型式检验项目不超过两项不符合本文件,可以从同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验,复验后仍有一项 不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 8 标签和标志 8.1标签应标识下列内容: a) 品名, b) 产品标准代号, c) 净含量, d) 主要成分, e) 贮存条件, f) 生产日期, g) 保质期, h) 生产厂家及地址, i) 注意事项, j) 相关安全警示语。 8.2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 9 包装 包装的材料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或有关规定,产品的封口严密,包装牢固。 10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防雨、防潮、防晒,不应与有毒、有害、有气味物品混装。 11 贮存 成品应贮存在常温下。成品库应清洁、防潮、通风、干燥地方贮存,不应与有毒、有害、有气味的 物品混存,并防止阳光直接照射。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6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食品用发热包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A.1 一般规定 除另有说明,本试验所用水应符合GB/T 6682中分析实验用水三级水规格。检验室环境温度应控制 在18-26℃。 A.2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要求如下: a) 天平:感应精确值 0.1g; b) 数显温度计或温度采集仪:精度 0.1℃; c) 计时钟表:精度 1s; d) 烧杯:与产品检测所需规格相符 e) 量筒:500mL。 A.3 方法提要 食品用发热包与水在烧杯中反应时放出热量,加热烧杯中的水,用温度计测定烧杯中水的温度。实 验装置见图A.1。 A.4 检测步骤 A.4.1 启动时间检测 在室温18-26℃的条件下,拆去外包装将发热包取出,平铺在烧杯底部,量取相当于发热包重量3 倍的水(室温)倒入烧杯内,同时开始计时,待烧杯内有大量蒸汽释放时截止,此时间段即为该发热包 的启动时间。 A.4.2 特性温度、10分钟时温度、15分钟时温度 在环境温度18-26℃的条件下,将发热包取出拆去外包装,平铺在烧杯底部,固定住发热包(可参 考图A.1所示的固定装置或使用等效装置),防止发热包加水后浮起。量取相当于发热包重量10倍的水 (初始温度 23±2℃)倒烧杯内,同时开始计时,此时间点即为测试开始时间。每10秒用温度采集仪测 量水的温度,并记录,待烧杯中的水温开始持续下降为止。该阶段测量出水温度的最高温度,即为该发 热包的特性温度。测试开始10分钟时,观察测温仪的显示温度,并记录。测试开始15分钟时,观察测温 仪的显示温度,并记录。 a) 特性温度:从测试开始时间起测量出水温度的最高温度,即为该发热包的特性温度。 b) 10 分钟时温度:测试开始 10分钟时的测量出水的温度,即为 10分钟时温度。 c) 15 分钟时温度:测试开始 15分钟时的测量出水的温度,即为 15分钟时温度。 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 T/CST 3—2020 7A.5 发热后无纺布包装完整性 取A.4.2测定完成后的试样,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无纺布包装是否破损,内部物料是否有溢出。无破 包无溢粉现象为合格。 A.6 跌落性能 随机抽取3袋发热包(外包装完整),不在

pdf文档 T-CST 3—2020 食品用发热包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T-CST 3—2020 食品用发热包 第 1 页 T-CST 3—2020 食品用发热包 第 2 页 T-CST 3—2020 食品用发热包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12-14 22:47:33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